夏季旅游好去處首選肇慶、江門,肇慶、江門這樣一條由山澗漂流到海灘沖浪的時尚低碳新線路,展現出廣東旅游極富魅力的另一面。很多肇慶、江門市民也許對我們近在咫尺的鄰居還不一定完全了解,這次我們將帶您走近肇慶和江門。
一、肇慶:嶺南文化發祥地
肇慶市坐落在廣東省的中西部、珠江三角洲的西部,居西江的中下游。全市人口368萬人。肇慶面向穗港澳,背靠大西南,是粵西與珠江三角洲的交匯處,是粵港澳通往廣西、云南等地的重要交通樞紐。
肇慶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是嶺南文化的發祥地,是中原文化和嶺南文化的交匯處,有著燦爛的歷史文化。梅庵、悅城龍母祖廟、崇禧塔、宋城墻、閱江樓、麗譙樓、文明塔、黃巖洞、泰新橋、高要學宮、德慶學宮、文塔、七星巖摩崖石刻群,周其鑒故居等300多處具有科學研究價值文物古跡。據考證,肇慶還是粵語的發源地呢!
景點推薦:
鼎湖山:廣東四大名山之一
鼎湖山是嶺南四大名山之首,距肇慶城區東北18公里,因地球上北回歸線穿過的地方大都是沙漠或干草原,所以鼎湖山又被中外學者譽為“北回歸線上的綠寶石”,與丹霞山、羅浮山、西樵山合稱為廣東省四大名山。
鼎湖山面積1133公頃,1998年12月,經中南林學院森林旅游研究中心測定,鼎湖山的負離子含量最高達到105600個/立方厘米,是目前國內所測定的最高的負離子含量區。
鼎湖山自唐代以來就是著名的佛教圣地和旅游勝地。公元676年,惠能高僧的弟子智常禪師在鼎湖山西南之頂老鼎建白云寺,此后,高僧云集這里,前來朝拜、游覽的香客、游人越來越多。明崇禎年間,即公元1633年,和尚在蓮花峰建起蓮花庵,第二年又迎來高僧棲壑和尚入山奉為主持,重建山門,改蓮花庵為慶云寺,到了清代,慶云寺規模越來越大,成為嶺南四大名山之首。鼎湖山因為覆蓋著茂密的森林而蘊藏著豐富的泉水,從而造就了千姿百態的流泉飛瀑、幽深的自然景觀,東西兩溪流形成兩大景區:天溪景區、老鼎景區。上世紀90年代新開發的鼎湖山新景區叫“新鼎景區”。
七星巖:嶺南第一奇觀
肇慶七星巖位于肇慶市區北約4公里處,景區由五湖、六崗、七巖、八洞組成,面積8.23平方公里,湖中有山,山中有洞,洞中有河,景在城中不見城,美如人間仙景。七星巖以喀斯特溶巖地貌的巖峰、湖泊景觀為主要特色,七座排列如北斗七星的石灰巖巖峰巧布在面積達6.3平方公里的湖面上,20余公里長的湖堤把湖面分割成五大湖,風光旖旎,被譽為“人間仙境”、“嶺南第一奇觀”。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七星巖摩崖石刻是南中國保存得最多最集中的摩崖石刻群。
七星巖原是由西江古河道形成的瀝湖,主體由閬風巖、玉屏巖、石室巖、天柱巖、蟾蜍巖、仙掌巖、阿坡巖七座石灰巖山峰組成,排列如北斗七星般撒落在碧波如鏡的近600公頃湖面上,20多公里長的林蔭湖堤,如綠色帶飄般把仙女湖、中心湖、波海湖、青蓮湖和里湖連結在一起,湖光山色,綽約多姿。
早在晉代已有文字記載:唐朝文章家、書法家李邕(北海)曾慕名來游,寫下了著名的描繪七星巖風光的《端州石室記》,鐫刻在石室洞口石壁上。葉劍英元帥于1964年4月游覽七星巖期間曾寫七絕一首:“借得西湖水一圜,更移陽朔七堆山;堤邊添上絲絲柳,畫幅長留天地間。”
肇慶特產:
端硯:四大名硯之首
文房四寶,硯為其一。在中國所產的四大名硯中,尤以端硯最為稱著。宋朝著名詩人張九成賦詩贊道:端溪古硯天下奇,紫花夜半吐虹霓。端硯的歷史悠久,石質優良,雕刻精美。
端硯石出產在肇慶市東部的爛柯山和肇慶市七星巖北面(西起小湘峽,東到鼎湖山)的北嶺山一帶,尤以老坑、麻子坑和宋坑三地之硯石為最佳。硯石多為青紫色、豬肝色、天青色,其上有鳳眼、鸚哥眼者屬上品,而眼中呈現出翠綠色者最為難得。無論是老坑硯石、麻于坑硯石,還是宋坑硯石,屬佳品者,其上又多伴有冰紋、胭脂暈、馬尾紋、金線紋,或單一紋路,或兼而有之,組合成一幅瑰麗多彩的畫圖。
端硯居中國四大名硯之首,更是不少人心頭所好。端硯不但古來已十分名貴,更因幾大名坑硯材枯竭,近年所有名坑都已“封坑”,特別是老坑已封坑多年,無石可采,老坑、麻子坑、坑仔巖,梅花坑,宋坑等端硯身價日升,故端硯之收藏價值越來越高,升值潛力越來越大。
二、江門:繽紛色彩度假(jia)勝地(di)
江門市區因地處西江與其支流———蓬江的會合處,江南的煙墩山和江北的蓬萊山對峙如門,故名江門。
江門是中國優秀旅游城市,位于珠三角西南部,距廣州78公里,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冬無嚴寒,夏無酷暑。2008年,江門成為珠三角唯一非重酸雨區的城市,是一個適合全年旅游的理想地區。
江門是全國著名僑鄉,祖籍江門的華僑、華人和港澳臺同胞現已達376萬,分布在全世界五大洲107個國家和地區。
景點推薦:
上下川島:東方夏威夷
上川島、下川島隸屬于江門臺山市,位于碧波蕩漾的南海之中,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23℃,氣候溫和,四季如春。上下川島總面積為225.5平方公里,旅游資源豐富,大小島嶼有20多個,海岸線長,灘涂多。這兩個美麗的島嶼,以其獨特的地理環境、濃郁的嶺南民俗,綺麗的海洋風情、神秘的寶藏傳說,聞名港、澳、臺,享譽東南亞,是理想的海濱度假旅游勝地。
美麗的上下川島沙堤漁港躋身廣東四大漁港之列,在這里可觀看網箱養殖、出海捕魚,體驗漁人的樂趣;除此之外上川島還有層層疊疊的田園風光,村野里的百歲老人以及老人古韻的歌聲,讓你覺得晃若隔世。最特別的是海島北端的沙螺灣,分布著2萬多畝的原始森林,種類多達千余種。森林里古木參天、林濤浩淼、鳥語花香、蝶飛蜂舞,穿行其間,心與自然契合,頓覺恬淡悠遠,世事相忘。
崖門古戰場:南宋滅亡地
崖門勝景(崖門古戰場、國母殿、崖門炮臺、崖門大橋)地處江門新會區崖門東岸銀洲湖出海口,是南宋滅亡所在地,曾發生歷史上最為悲壯、最有名的“崖門海戰”史事。
崖門古戰場遺跡崖門,位于廣東新會市南端,距會城鎮約5公里,屹立于南海與銀洲湖的相接處,因東有崖山,西有湯瓶山對峙,延伸入海,就像一對半開半掩的大門,故名崖門。崖門是南宋覆亡最后一場血戰的古戰場,是著名的旅游勝地。700多年前,南宋最后一個皇帝在崖山建立行都。祥興二年(1279年)二月,元軍都元帥張弘范與副帥李恒率領元兵包圍崖山,張世杰指揮戰船與元軍大戰于銀洲湖上,宋軍力戰不勝,浮尸十萬。是役,宋少帝與丞相陸秀夫殉國于崖山奇石之下,宋朝最后覆亡。
開平碉樓:中西合璧的建筑瑰寶
開平碉樓分布在廣東省開平市,是中國鄉土建筑的一個特殊類型,是一種集防衛、居住和中西建筑藝術于一體的多層塔樓式建筑。
根據現存實證,開平碉樓最遲在明代后期(16世紀)已經產生,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發展成為表現中國華僑歷史、社會形態與文化傳統的一種獨具特色的群體建筑形象。其特色是中西合璧的民居,有古希臘、古羅馬及伊斯蘭等風格多種。
清朝末年和民國時期,美國、加拿大等國實施排華政策,在海外惡劣的生存環境迫使開平華僑只能將傳宗接代的愿望寄托在家鄉。他們把建房、買田、娶親看作在外拼搏的最高人生目標,不斷將自己積蓄的血汗錢寄回開平,從而為開平碉樓與村落的建設提供了充實的經濟基礎。在匪風熾盛的日子里,為防賊患,開平的父老鄉親和華僑們紛紛集資在村中興建碉樓。中西合璧的碉樓大量興建是這一時期開平村落最突出的變化,林立的碉樓從此成為開平鄉村壯觀的文化景觀。19世紀末到20世紀40年代以前便成為開平碉樓與村落發展的興盛時期。
開平碉樓為多層建筑,遠遠高于一般的民居,便于居高臨下地防御;碉樓的墻體比普通的民居厚實堅固,不怕匪盜鑿墻或火攻;碉樓的窗戶比民居開口小,都有鐵柵和窗扇,外設鐵板窗門。碉樓上部的四角,一般都建有突出懸挑的全封閉或半封閉的角堡(俗稱“燕子窩”),角堡內開設了向前和向下的射擊孔,可以居高臨下地還擊進村之敵;同時,碉樓各層墻上開設有射擊孔,增加了樓內居民的攻擊點。
江門特產:
新會陳(chen)皮:皮比肉貴
柑皮以貯藏的時間越久越好,存期不足三年的稱果皮或柑皮,存期足三年或以上的才稱為陳皮。
陳皮以廣東所產為佳,歷史貿易中特稱“廣陳皮”,以別于其他省所產。清代大醫師葉天士所開的中藥“二陳湯”,特別寫明“新會皮”。因不是新會所產的其藥效遠遜,且乏香味而痹口(即苦辣味),所以新會陳皮價格較高,皮比肉貴。
新會陳皮散發芳香撲鼻的香味,是其獨有品質。經藥檢部門初步化驗結果表明,由于土壤條件、栽培技術、農田小氣候的差異,新會產的陳皮與外地移植新會柑的陳皮,其形狀組織結構雖然相似,但揮發油所含的成分及品味都有很大差異。因此,藥用與調味效果就相差很大。
由于新會陳皮具有很高的藥用價值,又是傳統的香料和調味佳品,所以向來享有盛譽,早在宋代就已成為南北貿易的“廣貨”之一,現行銷全國和南洋、美洲等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