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省延安市黃帝陵介紹,延安黃帝陵,黃帝陵:
黃帝陵是中華民族始祖黃帝軒轅氏的陵墓,黃帝陵素有天下第一陵的稱號。相傳黃帝得道升天,故此陵墓為衣冠冢。位于陜西黃陵縣城北橋山;1961年,國務院公布為全國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編為“古墓葬第一號”,號稱“天下第一陵”。黃帝陵古稱“橋陵”,為中國歷代帝王和著名人士祭祀黃帝的場所。據記載,最早舉行祭祀黃帝始于公元前442年。自唐大歷五年(770年)建廟祀典以來,一直是歷代王朝舉行國家大祭的場所。“
黃帝崩,葬橋山,橋山位于陜西省黃陵縣城北約一公里處,山體渾厚,氣勢雄偉,山下有沮水環繞。山上有八萬多棵千年古柏,四季常青,郁郁蔥蔥。軒轅黃帝的陵冢就深藏在橋山巔的古柏中。
陵墓封土高3,6米,周長48米,環冢砌以青磚花墻,陵前有明嘉靖十五年碑刻“橋山龍馭”,意為黃帝“馭龍升天”之處。在前為一祭亭,歇山頂,飛檐起翹,氣宇軒昂。
亭內立有郭沫若手書“黃帝陵”碑石。陵園區周圍設置紅墻圍護,東南側面為欞星門,兩側有仿制的漢代石闕。陵園區內地鋪著磚。顯得古樸典雅。
陵前正南,陵園圍墻以外是土筑高臺,即“漢武仙臺”。《史記·封禪書》載:“漢武帝北巡朔方,勒兵十余萬還祭黃帝冢橋山。”漢武仙臺,即漢武帝祭祀黃帝所筑,臺高20余米,現已用塊石砌筑并建有登臺石階及云板,護欄等。
黃帝廟前區氣勢恢宏,面積約10000平方米的入口廣場的地面。選用5000塊大型河卵石鋪砌,象征中華民族的五千年文明史。
廣場北端為軒轅橋,寬8.6米、長66米、高6.15米,全橋共9跨。石梁121根,橋面設護欄。欄板上均雕有古典圖案花紋。全橋均采用花巖石料砌成。顯得粗獷古樸。軒轅橋下及其左右水面為印池,占地約300余畝。蓄水量可達46萬平方米。橋山古柏,倒映池中,與白云藍天交相輝映,為黃帝陵平添了無限靈氣。印池四周綠樹成蔭,形成優美的空間環境。
軒轅橋北端為龍尾道,共設95級臺階,象征黃帝“九五之尊”至高無上的寓意。由龍尾道向上即登臨廟院山門。山門為五間廓廡式花崗巖(仿漢代木)建筑。顯得格外莊嚴雄偉。
入廟院山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軒轅手植柏。傳為軒轅黃帝親手所植。此柏高19米,樹干下圍10米,中圍6米,上圍2米,遒枝蒼勁,柏葉青翠。
再北為誠心亭。面闊五間。進深一間。祭祀官員至此須整飾衣冠,靜心凈面,方可進入大殿祭祀。再北為碑亭,面闊五間,進深一間,卷棚頂。亭內立有毛澤東手跡“祭黃帝陵文”和蔣中正手跡 “黃帝陵”碑石。
側有一高大古柏,即“漢武掛甲柏”,枝葉茂盛。軒轅廟正殿面闊七間,進深三間,歇山頂,門楣匾額“人文初祖”,系國民黨元老程潛手跡。殿內正中木質壁龕內嵌浮雕軒轅黃帝石像。碑亭東為碑廓,其中有歷代碑石40余通,其中有宋仁宗嘉祐六年(公元1061年)奉旨栽植松柏1413棵記事碑。元泰定二年(公元1371年)禁伐黃帝陵樹木圣旨碑,明太祖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祭黃帝陵御制祝文碑,清圣祖康熙二十七年(公元1689年)祭黃帝橋陵碑,以及1912年孫中山宣誓就職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后派代表團帶上他新自撰寫的《祭黃帝陵文》前往橋山致祭軒轅黃帝陵的碑石等。
每到清明時節,來自世界各地的炎黃子孫,常到這里拜祭。
娛樂項目: 垂釣,其他
景區類別: 人文地理,陵墓
票價: 旺季:3月1日——11月30日,90元/人;淡季:12月1日——2月底,50元/人。
地址: 陜西黃陵縣城東關
開放時間: 08:00~19:00
電話: 0911-5212742
黃帝陵交通:
從西安火車站廣場南側的汽車站有車直達黃帝陵,車程約4小時,車票20元。
如想了解更多關于國內旅游的報價,詳情請點擊這里:國內旅游報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