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zou)遍梅州(zhou),第一站是五華(hua)。久聞粵東一帶窮鄉僻壤,連農民山上放養的走地雞也長不出半點膘油。初入縣城,只見街市陳舊,農舍殘舊參差不齊;泥土半黑半黃,一片窮山惡水。禁不住產生幾個分凝重。
自古有“惡溪”之稱的梅江一帶土地貧瘠。唐代名相李德裕貶謫海南途經梅州寫有《惡溪》詩記:“風雨瘴昏蠻海日,煙波魂斷惡溪時。嶺頭無限相思淚,泣向寒梅近北枝。”古代宋朝梅州一帶遍種梅花,梅州因此得名。當朝詩人楊萬里有詩為證:“一行誰種栽十里梅,下臨溪水一齊開;此行便是無官事,只為梅花也合來。”可惜當年有梅花之鄉美稱的梅州,而今已無梅花,空留一個地名“梅” 字!
梅州是客家人聚居的地方,先祖多是從中原的河南、陜西一帶因逃避戰亂長途跋涉遷徙而來;或說是戍邊的將士在換防途中,遇到改朝換代流落他鄉落地生根,世代繁衍而成今天的“客家一族”。有獨特的客家傳統習俗和生活習慣,如客家方言、山歌,客家圍屋(民居)和客家風味、菜色等揚名海外。客家歷史名人有清代的宋湘、黃遵憲和祖籍梅州的臺灣著名愛國詩人丘逢甲,還有近現代著名的辛亥革命烈士溫生才和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葉劍英元帥等。
晚上來到熱礦泥山莊泥浴和泡人工溫泉。浴池底部用蒸氣加熱,超過體溫。泥浴池不分男女,僅可供一二十人共浴。人躺在泥上,全身涂抹泥巴約一二十分鐘,就是算浴過。洗凈泥巴再泡溫泉,出了一身汗,消除了疲勞,人也感到有點疲軟。
當地有一句口頭語:“別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我們靠泥吃泥。”梅州土地雖不肥沃,但地下藏有含多種對人體有益的多種微量元素的泥土,稱為熱礦泥。被當地開發為旅游品牌項目。前國務院副總理吳桂賢和毛澤東晚年機要秘書張玉鳳一行曾到這里視察,増加了山莊的知名度。
第二天來到雁洋葉劍英(ying)元帥(shuai)故居。葉帥是近現代史上中國革命的風云人物。特別是他在1976年危難之際力挽狂瀾一舉粉碎了“四人幫”,改寫了中國歷史,立下了不可磨滅的功勛。葉帥故居在一片普通而又簡陋的客家圍屋中間,旁邊是前國家主席楊尚昆提寫的“葉劍英元帥紀念館”。大量的圖片文物資料詳盡地介紹了葉帥光輝的一生,觀者無不肅然起敬。
陰拿山五指峰下的靈光寺為“粵東三勝”之一,又為廣東五大名寺之一。寺始創于盛唐時期的一名高僧,后在明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擴建,初具規模。入寺先通過“山門”牌坊,前后左右有“陰拿毓秀;寶剎生輝”和“百萬人家福地;三千世界禪碑”等對聯。山門殿石柱門聯有云: “陰拿開山第一祖;靈光古剎不二門。” “佛始何時,是(唐代)咸通二年(公元862年)坐化;山似大鼓,以靈光一寺得名。”陰拿山如同一面大鼓。寺中有“三絕”,一是寺前的“生死柏”,生的一棵樹齡有1100年以上,長得蔥翠欲滴;另一棵樹枯死300多年不腐不朽。二是寺內香火鼎盛不受煙塵熏染。三是寺內大雄寶殿在綠樹叢中,殿頂不留一片葉子。
靈光寺的靈性重在一個靈字,并非空穴來風。是當地一種習俗,但凡客家人出遠門或漂洋過海謀生,臨行前都來寺燒香,并在“生”的樹下放一串炮仗(鞭炮),祈求平安和家族興旺發達。
拾級登寺,沿途有客家婦女向游人兜售香燭,并追隨著熱情地指點游客如何上香。到剩下一支時已來到樹下,買香女人就說,這支香是用來點炮仗的,“燒串炮仗會給你帶來好運”。隨即變戲法地拿出10元一串炮仗掛上。在鞭炮聲中方才領悟,女人剛才為何這般熱情,香的支數又如此的準確。
自古有桃花源之稱的靈光寺一帶風光奇秀,來人都在此卻步而流連忘返。明代翰林李二何在一塊具有石上刻詩有記:“鐵橋過去便桃源,石上桃花不計年;寄語中原車馬客,風塵暫此一停鞭。”更使人著迷的是寺內那尊大肚笑佛,每時每刻都在向游人發出慈祥的微笑,“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笑口常開,笑天下可笑之人。” 既慈顏又包容,不愧為是和諧的典范。
梅州的另一處勝景是建于南漢大寶八年(公元965年)的千佛塔,高7層4﹒2米,四面鑄有佛像千個。現古鐵塔外加七層仿古石塔保護并藏于頂層,塔中有塔。登上塔的高層俯視,新建佛殿和周圍風光一覽無遺。
雁鳴湖和雁南飛是梅州市近年來新開發集觀光、購物、娛樂于一體的旅游新景點。雁鳴湖風景區是一座小山丘,蜿蜒上山,沿途可見一叢一叢金黃金黃色的炮仗花和一簇一簇五彩繽紛的杜鵑花盛開,鮮艷奪目。在山上鳥瞰雁鳴湖,湖水泛黃,亭臺倒影,風光秀麗。雁南飛是一座山上茶莊,茶葉采自山上種茶。山腳巨石刻有茶詩一首:“買得青山只種茶,峰前峰后摘春芽;烹煎已得前人法,蟹眠松風娛自加。”茶莊是典型的客家圍屋,由竹木精搭而成,用數千根竹子制作的屋頂既美觀又通暢,令人嘆為觀止。在山莊品茶,用山水滋潤的山茶香醇可口,得到的是神仙般的享受,回味無窮。
晚上下榻梅州市,夜逛街(jie)(jie)市,燈(deng)火輝(hui)煌,人(ren)如潮涌,各種風(feng)味小食(shi)沿街(jie)(jie)擺(bai)設(she),一(yi)片繁華(hua)景象。可見改革開放以來(lai),當(dang)地經濟(ji)已有了很(hen)大發(fa)展。第二天回程之際,在(zai)導游(you)(you)的(de)引領下來(lai)到中西結合的(de)客家圍屋萬秋(qiu)樓。萬秋(qiu)樓由一(yi)馬來(lai)西亞華(hua)僑始建于(yu)上個世紀(ji)30年代,內呈(cheng)“中”字形結構,是典(dian)型的(de)中西合璧。幾經滄桑,現易主于(yu)一(yi)臺灣商人(ren),并被當(dang)地開發(fa)為旅游(you)(you)景點(dian)。但凡游(you)(you)客來(lai)梅州,必被安排到此一(yi)游(you)(you)。一(yi)行人(ren)在(zai)樓上談(tan)笑(xiao)風(feng)生地品味的(de)客家菜色,感到不枉此行。千(qian)里而來(lai),換(huan)(huan)(huan)一(yi)種方式周游(you)(you),換(huan)(huan)(huan)一(yi)種辦(ban)法(fa)助人(ren),換(huan)(huan)(huan)一(yi)種眼(yan)光觀察,換(huan)(huan)(huan)一(yi)種口味品嘗,不啻(chi)是真正的(de)美的(de)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