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寨溝(gou)美食(shi)攻略:
一、青稞酒
青稞酒,藏語叫做“羌”,是用西藏本地出產的一種主要糧食――青稞制成的。它是藏族人民最喜歡喝的酒,逢年過節、結婚、生孩子、迎送親友,必不可少。
青稞酒的釀造方法和過程是這樣“首先把青稞洗凈,注意不能讓青稞在水里洗的時間過長。然后倒進鍋里,放入多于青稞容量三分之二的水煮。當铞中的水已被青稞吸收完了,火就不能燒得過旺,邊煮邊用木棍把青稞上下翻動,以便鍋中的青稞全部熟透,并隨時用手指捏一下青稞粒兒,如還捏不爛,再加上一點水繼續煮。等到八成熟時,把鍋拿下來,涼上20-30分鐘的時間,這時鍋中的水已被青稞吸收干了,趁青稞溫熱時,攤開在已鋪好的干凈布上,然后就在上面撒勻酒曲。撒曲時,如果青稞太燙,則會使青稞酒變苦,如果太涼了,青稞就發酵不好。撒完酒曲之后,再把青稞酒裝在鍋里,用棉被等保暖的東西包起來放好。在夏天,兩夜之后就發酵,冬天則三天以后才發酵。如果溫度適宜,一般只過一夜就會聞到酒味兒。假如一天后還沒有聞到酒味兒,就說明發酵時溫度不夠,應在一個瓶子中裝上開水,放在鍋上的東西,要使已經發酵的青稞冷卻。這樣才能使青稞酒更甜。然后把它裝入過濾青稞酒的陶制容器中。如果要馬上用酒,就要加水,等泡四個小時后就可以過濾。
如果不急用,就把鍋口和濾嘴封起來,需要時隨即可以加水。頭一鍋水應加到比發酵青稞高兩寸,第二、第三鍋水應加到和發酵青稞一樣高。封上鍋口的酒,勁兒大,所以三鍋酒中去。
藏族人民在敬酒、喝酒時也有不少規矩。在逢年過節等喜慶日子飲酒時,如有條件,應采用銀制的酒壺、酒杯。此外應在壺嘴上和杯口邊上粘一小點酥油,這叫“嘎爾堅”,意思是潔白的裝飾。主人向客人敬頭一杯酒時,客人應瘵起杯子,用右手無名指尖沾上一點青稞酒,對空彈灑。同樣的動作做完三下之后,主人就向你敬“三口一杯”酒。三口一杯是連續喝三口,每喝一口,主人就給你添上一次酒,當添完第三次酒時客人就要把這杯酒喝干。
另外,主人招待完飯菜之后,要給每個客人逐個兒敬一大碗酒,只發是能喝酒的客人都不能謝絕喝這碗酒,開花否則,主人會罰你兩大碗。飯后飲的這杯酒,叫作“飯后銀碗酒”。按理說,敬這碗酒時,應該需要一個銀制的大酒碗,但一般也可用漂亮的大瓷碗代替。
唱祝酒歌也是藏族人民最有意義的普遍習俗。藏族有一句笑話:“喝酒不唱祝酒歌,便是驢子喝水。”誰來敬酒,誰就唱歌。大家常愛唱的歌詞大意是:“今天我們歡聚一堂,但愿我們長久相聚。團結起來的人們呀,祝愿大家消病免災!”祝酒歌詞也可由敬酒的人隨興編唱。唱完祝酒歌,喝酒的人必須一飲而盡。
二、銀碗和青稞酒
藏族人非常好客,愛用銀碗盛青稞酒招待客人。每當客人光臨或要告辭時,主婦總是用銀碗盛上上等醇香的青稞酒讓客人連飲三口或三口后干杯,以表示對客人友誼像銀子那樣純潔和珍貴,像青稞酒那樣的香甜使你回味。當然,這里面也包含著主人對客人的尊敬和表示主人的富有。我國其他少數民族也有用銀碗給客人盛食品的習慣,如蒙古族用銀碗給客人盛奶茶、土族用銀碗盛白酒等等。有趣的是,銀碗竟像是有什么魔術似的,青稞酒放在碗里面,更顯得清亮,放的時間長也不會變酸,它的保存時間會比其它餐具盛青稞酒要長得多。有時將青稞酒在銀碗里放上一個多月,飲用后也照樣不會鬧肚子。這是怎么回事呢?
一般人都認為,銀子是不會溶解于水的,可事實上,水和銀“會面”以后,經不起水的熱情“邀請”,總會有微量的銀進入水中,成為銀離子。銀離子的殺菌性能強烈到如此的程度,每1公斤水中只要有一千億分之二克離子的銀,就足以叫所有的細菌一命嗚呼了。青稞酒本來就度數不高,一般在10-18度之間,加之用生水過濾,雜菌很多,有時喝了放的時間長一點的青稞酒會有脹肚的情況。而用銀碗盛酒稍等片刻后飲用,銀離子就會殺滅雜菌,沒有細菌的“興風作浪”,食用的青稞酒就不會變質了。
銀離子的強烈殺菌作用,有時還被用于飲水消毒和外科方面
三、喝酥油茶
從牛、羊奶中提煉出來的酥油是每個藏族人每日不可缺少的食品。
牧民提煉酥油的傳統方法比較特殊.先將奶汁加熱,然后倒入一種叫做“雪董”的大木桶里(高4尺、直徑l尺左右),用力上下抽打,來回數百次,攪得油水分離,上面浮起一層湖黃色的脂肪質,把它舀起來,灌進皮口袋,冷卻了便成酥油。一般來說,一頭母牛每天可產四五斤奶,每百斤奶可提取五六斤酥油。
酥油有多種吃法,主要是打酥油茶喝,也可放入糍粑調和著吃。逢年過節炸果子,也要用到酥油。
酥油茶是藏族群眾每日必備的飲品。是西藏高原生活的必需。寒冷的時候可以驅寒;吃肉的時候可以去膩;饑餓的時候可以充饑;困乏的時候可以解乏;瞌睡的時候,還可以清醒頭腦。茶葉中含有維生素,可以減輕高原缺少蔬菜帶來的損害。茶葉不僅僅作為飲料存在,它還被當作圣物,與經書、珠寶一道,裝進每一尊新塑成的佛像體內,并經活佛加持開光,這尊佛像才有靈氣。藏民家的積福箱里,收藏著此家歷代能夠得到的神圣物品,其中最重要的一件就是茶葉。
制作酥油茶時.先將茶葉或磚茶用水久熬成濃汁,再把茶水倒入酥油茶桶,再放入酥油和食鹽,用力將茶桶上下來回抽幾十下,攪得油茶交融,然后倒進鍋里加熱,便成了噴香可口的酥油茶了。
主客之間的交談,往往從茶字開始。喝酥油茶有一套程序:
1、客人被讓坐到藏式方桌邊時,主人便拿過一只木碗(或茶杯)放到客人面前。
2、主人或主婦提起酥油茶壺搖晃幾下,給客人倒上滿碗酥油茶。倒茶時,茶壺要輕輕搖晃幾次,使茶油勻稱,壺底不能高過桌面,以示對客人的尊重。剛倒下的酥油茶,客人不馬上喝,先和主人聊天。
3、主人再次提過酥油茶壺站到客人面前時,客人端起碗來,用無名指沾茶少許,彈灑三次,奉獻給神、龍和地靈。在酥油碗里輕輕地吹一圈,將浮在茶上的油花吹開,然后呷上一口,并贊美道:“這酥油茶打得真好,油和茶分都分不開。”飲茶不能太急太快,不能一飲到底,留一半左右,等主人添上再喝。
4、客人把碗放回桌上,主人再給添滿。就這樣,邊喝邊添,一般以喝三碗為吉利,不一日喝完。
注意:
熱情的主人總會將客人的茶碗添滿。如果你不想再喝,就不要動它;假如喝了一半,不想再喝了,主人把碗添滿,你就擺著。客人準備告辭時,可以連著多喝幾口,但不能喝干,碗里要留點漂油花的茶底。
四、糌粑
糌粑是藏族的主食。藏族人一日三餐都有糌粑。糌粑,名宇聽起來新鮮,實際上就是青棵炒面。它是青稞麥炒熟、磨細、不過篩的炒面,與我國北方的炒面有點相似,但北方的炒面是先磨后炒,而西藏的糌粑卻是先炒后磨,不除皮。
吃糌粑時,碗里放上一些酥油,沖人茶水,添上炒面,用手攪拌。拌時,先用中指將炒面向碗底輕搗,以免茶水溢出碗外;然后轉動著碗,并用手指緊貼碗邊把炒面壓人茶水中;待炒面、茶水和酥油拌勻,能用手捏成團,就可以進食了。食時用手不斷在碗里攪捏,揉合成團,用手往嘴里送。藏族群眾吃飯――般不用筷子、勺子,只用手抓。這種吃飯方式和印度人相似,印度人吃米飯也用手抓,叫做抓飯。
由于糌粑吃法簡單,攜帶方便,很適合游牧生活。牧民們出遠門時腰間總要掛一個糌粑口袋,餓了,就從口袋里抓把糌粑吃。有時,他們從懷里掏出個木碗,裝些糌粑,倒點酥油茶,加點鹽,攪拌幾下,抓起來就吃。有時,邊吃糌粑,邊喝酥油茶。有時,把糌粑倒進一個叫“唐古”的皮口袋里,再加入酥油茶,一手抓住袋子的口,一手隔袋抓捏,一會兒,噴香的糌粑便可入口了。
藏族過藏歷年時,家家都要在藏式柜上擺一個叫“竹索琪瑪”的吉祥木斗,斗內放滿青棵,糟極和卓瑪(人參果)等,上面插著青棵穗、麥穗花校和一種叫“孜卓”的繪有太陽、月亮、星星圖案的彩脾。鄰居或親戚朋友來拜年,主人便端過“竹索琪瑪”,客人用手抓起一點糌粑,向空中連撤三次,再抓一點放進嘴里,然后說一句:“扎西德勒”(吉祥如意),表示祝福。
五、酸菜
到藏胞家作客,評價一般都要請你吃酸菜湯。酸菜了味道好,還可以調節口味,增大食欲,增加胃酸的分泌,起有條有理消化的作用。除此而外,吃酸菜還可以有條有理多排汗,有的人吃過便汗流浹背,可防治感冒。酸菜的做法很簡單,把一般的蔬菜葉煮到快熟時,取出冷卻,然后裝入壇子或木桶里,再加一點冷水,密封好放在陰涼處,大約一星期左右就成酸菜了。藏胞們一般在春暖花開時開始忙于做酸菜,夏秋季做得最多。
六、奶制品
九寨溝一帶群眾習慣養奶牛,牛奶很豐富。從春至秋,鮮奶源源不斷流入牧民家的奶桶內,人們用它制作出多種多樣的奶制品,日常食用的主要有奶酪、奶渣、奶皮、酥油和酸奶。奶酪是用提取過酥油的奶水加熱、發酵,擠出水分制成的。把奶酪裝入毛布口袋里,進一眇擠壓去掉水分,攤干曬干,即為奶渣。將鮮奶盛在鍋里,用文火慢慢地熬煮,奶的表面即可漸漸凝成味捍可口的奶皮。提取酥油的方法是:先將鮮牛奶稍微加熱,倒入一個1米多高的木桶里,桶里有個像活塞一樣與木桶內壁間的尺寸相等的木杵,可以在桶內上下滑動。鮮牛奶倒入酥油桶后,用力上下抽動木杵,邊疆上下抽打上千次后,牛奶就分離成奶油和奶水,黃色或白色脂肪質自動漂到表面,然后閽這些油脂撈出,揉成團狀,放入清水冷卻,就成了塊狀酥油。
酸奶的制法是:將牛奶煮沸,倒入木桶,加少量的舊酸奶作發酵劑,溫度在30攝氏度至40氏度之間,使乳酸菌大量繁殖,將牛奶中的乳糖分解成乳酸。隨著乳酸酸度的不斷增加,牛奶中的酪蛋白開始沉淀,凝結成像嫩豆腐一樣的塊狀,并產生一種芳香的氣味,這就是酸奶。
七、奶渣包子
肉包子、菜包子甚至著名的天津狗不理包子,廣東的鮮蝦芙蓉包子你都一一領教過了,奶渣包子可能還是頭一回吃。奶渣包子顧名思義就是用奶渣做陷,奶渣是什么呢?那要從牛奶的提煉說起了,新鮮的牦牛奶煮沸以后被藏族人用傳統而獨特的方式分解,最貴重最精華的是酥油,其次就是奶渣了,也就是提煉了酥油以后剩下的渣。新鮮的奶渣酸酸的,白白的,可以用來做陷,奶渣包子由此而來。奶渣曬干以后,藏族人把它當零食吃,也放在粥或者湯里面做佐料,干奶渣漢族人不太吃的慣,不過奶渣包子到是藏漢、老少皆宜。
八、九寨溝酸奶
九寨溝一帶群眾習慣養奶牛,牛奶很豐富。從春至秋,鮮奶源源不斷流入牧民家的奶桶內,人們用它制作出多種多樣的奶制品,日常食用的主要有奶酪、奶渣、奶皮、酥油和酸奶。奶酪是用提取過酥油的奶水加熱、發酵,擠出水分制成的。把奶酪裝入毛布口袋里,進一眇擠壓去掉水分,攤干曬干,即為奶渣。將鮮奶盛在鍋里,用文火慢慢地熬煮,奶的表面即可漸漸凝成味捍可口的奶皮。提取酥油的方法是:先將鮮牛奶稍微加熱,倒入一個1米多高的木桶里,桶里有個像活塞一樣與木桶內壁間的尺寸相等的木杵,可以在桶內上下滑動。鮮牛奶倒入酥油桶后,用力上下抽動木杵,邊疆上下抽打上千次后,牛奶就分離成奶油和奶水,黃色或白色脂肪質自動漂到表面,然后閽這些油脂撈出,揉成團狀,放入清水冷卻,就成了塊狀酥油。
酸奶的制法是:將牛奶煮沸,倒入木桶,加少量的舊酸奶作發酵劑,溫度在30攝氏度至40氏度之間,使乳酸菌大量繁殖,將牛奶中的乳糖分解成乳酸。隨著乳酸酸度的不斷增加,牛奶中的酪蛋白開始沉淀,凝結成像嫩豆腐一樣的塊狀,并產生一種芳香的氣味,這就是酸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