疊溪海子介紹:
1933年5月的一天晚上,一場突如其來的災難降臨疊溪。就在山腳下,依河而建的疊溪鎮和十幾個寨子數千人,其中有駐扎在疊溪鎮的一個連的國民黨官兵,在巨大的轟鳴聲中,伴著江水頃刻間陷落在地殼斷裂的縫隙中,下陷了五百多米……美麗的疊溪和繁華的疊溪鎮從此在世界上消失了!這就是1933年震驚世界的松潘大地震。疊溪海就是那次大地震的遺跡。疊溪風光不再,留下的據說是世界上最大的沉陷湖泊。
疊溪海子位于岷江上游干旱河谷之中,兩岸是高聳的裸露山崖,而她漫于其間。在山崖的灰色襯托下,疊溪海子顯得格外湛藍,格外清澈。海子一般都是嫵媚溫柔的,然而疊溪海子卻不盡然。由于她的岸邊沒有婀娜的垂柳,湖中沒有多姿的島嶼,加之四周皆是"肌肉暴突"的石山,因而給予疊溪海子男子漢般粗曠的性格,豁達開朗,無拘無束。
疊溪海子的水隨山勢蜿蜒,因由兩個大小不同的海子連接而成,被分別稱為上海子和下海子。長10公里,平均寬360米,水深80余米,4700多畝的水面碧波蕩漾,素有“四面山巒回峰映、一潭碧水狹口流”之美譽。它們因水深而呈深藍色,水面靜止不動,幽深無限,令人嘆為觀止。疊溪海由地震遺跡和自然風光兩大部分組成。地震遺跡與湖光山色渾然一體,織成了美麗的“中國龐貝”。
疊溪海子所在的岷江上游居住著古老、淳樸的羌族民族。早在三千多年前的殷商甲骨文中就記載著羌人的活動,他們是“神農氏”炎帝的后代,大禹王的子孫,在中國歷史上曾經非常強大。漢、唐時期全國人口不到六千萬人,羌族人口就達一千二百多萬,遍布全國十五個省地,而至今僅存十多萬人。羌民族勤勞善良、熱情好客、能歌善舞,尤以沙朗和羌笛聞名于世,唐代大詩人王維就有“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的詩句。
在松坪溝里,四處是羌人的歌,滿眼是地震湖的綠。春來萬物生機盎然,夏日百花爭奇斗妍,秋來紅葉滿山映彩霞,冬至野鴨翔集。
如想了解更多國內旅游報價,詳情請點擊這里:國內旅游報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