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林(lin)
孔林本稱至圣林,位于曲阜城北,是孔子及其家族的專用墓地,也是目前世界上延時最久,面積最大的氏族墓地。
孔子卒于魯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四月乙丑,葬魯城北泗上。其后代從冢而葬,形成今天的孔林。元文宗至順二年(公元1331年),孔思凱主修了林墻,構筑了林門。明洪武十年(公元1684年)將孔林擴為3000畝的規模。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大修孔林,耗帑銀25300兩重修了各種門坊,并派專官守衛。據統計,自漢以來,歷代對孔林重修、增修過13次,增植樹株5次,擴充林地3次。
整個孔林周圍垣墻長達7.25公里,墻高3米多,厚約5米,總面積為2平方公里周圍林墻5.6公里,墻高3米多,厚1米,比曲阜城要大得多,孔林作為一處氏族墓地,2000多年來葬埋從未間斷。
從子貢為孔子廬墓植樹起,孔林內現已有樹10萬多株。相傳孔子死后,“弟子各以四方奇木來植,故多異樹,魯人世世代代無能名者”,時至今日孔林內的一些樹株人們仍叫不出它們的名字。其中柏、檜、柞、榆、槐、楷、樸、楓、楊、柳、檀雒離、女貞、五味、櫻花等各類大樹,盤根錯節,枝繁葉茂;野菊、半夏、柴胡、太子參、靈芝等數百種植物,也依時爭榮。孔林不愧是一座天然的植物園。
在萬木掩映的孔林中,碑石如林,石儀成群,除一批著名的漢碑移入孔廟外,林內尚有李東陽、嚴嵩、翁方鋼、何紹基、康有為等明清書法名家親筆題寫的墓碑。因此,孔林又稱得上是名副其實的碑林。
1961年(nian)國(guo)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guo)重點(dian)文物(wu)保護單位。這里既可考春秋(qiu)之葬(zang)、證秦漢之墓,又可研究我國(guo)歷(li)代政治、經濟、文化(hua)的發展(zhan)和喪(sang)葬(zang)風俗的演變。
廣州中航國際旅游咨詢:020-62833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