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關歷史上稱為韶州。相傳舜帝巡奏“韶樂”于城北30公里處的石峰群中,該處的36石后來統稱為韶石山。
南朝梁、陳兩代,在今市境內設置兩州(衡州,東衡州)。隋開皇九年(公元589年)改東衡州為韶州,取州北的韶石山的“韶”字為名。到明嘉靖二十六年(公元1547年)于河西武水邊開設稅關,名為“遇仙橋關”。清康熙九年(公元1670年)又將南雄的“太平關”移到東河湞水邊,并在北門外增設“旱關”,統稱“三關”,韶關之名即由此而得。明清兩代設韶關府,辛亥革命后,廢府留縣,韶關為曲江縣太平、武城兩鎮。1949年10月25日成立韶關市。1950年5月5日歸并曲江縣,為韶關鎮。1951年6月恢復韶關市。1977年1月韶關市升格為省轄市,轄曲江縣。1983年6月韶關地區和韶關市合并,合并后,韶關市管轄12個縣和3個市轄區。1987年將韶關市五個縣劃歸清遠,成立清遠市;廣州劃一個縣給韶關市。目前,韶關市管轄8個縣3個市轄區。
韶關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古老的文明、韶關歷史文化的人類歷史可上溯到距今十萬年前,這已被曲江“馬壩人”頭骨化石的發現所證明。三國末年(公元265年),吳主孫誥置始興郡,治所在曲江城(今韶關市區),是韶關市郡之始。隋開皇九年(公元589年)曾改設韶州,取州北韶石山之“韶”字為州名、明代嘉靖二十六年(公元1547年)曾在曲江縣武水邊開設稅關、清康熙九年(公元1670年)又將原設于南雄的太平關移至曲江湞水 邊,后又在曲江城北門外增設稅關,韶關之名即由此而來。
韶關人杰地靈,孕育了唐代名相張九齡、劉瞻,宋代著名政治家和外交家余靖等杰出人物,六祖惠能和尚選擇韶關為其禪宗南派的發祥地。韶關作為“馬壩人”的故鄉,石峽文化的發祥地,是中華民族古老文化搖籃之一。粵北廣大地區主要使用二種漢語方言:粵方言(又稱廣州方言)、客家方言。地方民間藝術主要有:粵北采茶戲、花鼓戲、花燈戲、山歌劇、山歌、說書、快板、粵曲、獅舞等。
在韶關人的眼里,傷佛沒有張九齡奉昭開鑿新道,就沒有興盛的珠江三角洲, 它有劃時代的意義:拉近了南北之間的距離,在嶺北水路和嶺南海運之間有了 陸上連接點,結束了中原人對水路進嶺南的依賴,使進入嶺南地區快捷方便許 多,嶺南經濟文化的重心迅速地從偏遠的西部山區移到了東南沿海,結束了珠 江三角洲蠻荒的歷史,推動了海上絲綢之路。
韶關旅游咨詢電話:020-62833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