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女”自古以來的美德有口皆碑。在人們的印象中,客家女勤勞賢惠、堅忍不拔,令她們擁有了“娶妻當娶客家女”的美譽。趁著過大年,我們特別策劃了《客家美女陪你過大年》專題,讓客家女帶著大家到客家文化的代表地區梅州采風,品味一個既原汁原味又休閑生動的客式新年。
傳統客家女素描:做大事 平常心
傳統客家女性出了名的能干賢惠,她們將家庭擺在第一位,而且內外兼備。在梅州承德樓里生活了36年的星園酒家的老板娘鄧姨就是這樣一位傳統而能干的客家女性,所有關于家庭、酒家的事,她都安排得井井有條。別看承德樓如今每天高朋滿座,風光無比,但據鄧姨說,36年前當她嫁入承德樓時,這里還窮得只是個空殼而已。懷著隨遇而安的樂觀心態,鄧姨在家婆的帶領下,辛苦經營起了星園酒家,一路艱辛走過,才有了今天的好日子。如今,鄧姨的家婆年事已高,鄧姨成了百年承德樓里的主心骨,雖然多了很多幫手,但鄧姨依然勤奮,事必躬親,就連準備過年食物也親自動手。不過,這些在別人眼里了不起的成就,她卻覺得稀松平常:“我所做的只是傳統客家女性都能做的事情,我們的生活很簡單,上要孝敬好老人,下要照顧好小孩,只要一心為家庭付出就可以了。只要家人身體健康,和和睦睦,就是我最大的幸福了。”
民俗1:百年圍龍屋祈福
地點:百年圍龍屋承德樓
人物:承德樓“主事”老板娘鄧姨
客家習俗關鍵詞:“入年架” 掃屋 祭祖 祈福
客家精神:客家人禮數周到,客家女無論在祭祖祈福儀式中,還是生活中都擔當著重要的角色。
入年架:“年”從臘月廿五開始
梅州市區劍英公園邊有一家隱藏于巷弄中的百年圍龍屋——承德樓,是梅州市內保存最完好的典型客家傳統民居之一,如今由承德樓梁家的第四代傳人在經營一家正宗的客家酒樓,據說梅縣籍的曾憲梓先生每次回家鄉,必定會來此用餐。為了讓我們更了解客家人過年的習俗,承德樓的梁家人特意預演了客家新年。
“主事”的老板娘是梁氏的媳婦鄧姨,她是一位賢惠能干的客家女性,酒樓及家中大小事務,甚至每日宜忌事情,都要問過她才能做準。她說,客家人的新年從臘月廿五就開始了,俗稱“入年架”,家家戶戶都“掃屋”、辦年貨,購買祭祖用品,祈福祭祖是客家人過年最重要的事,一般在“入年架”后進行。
儀式從天沒亮開始
傳統的祭祖祈福儀式在早晨進行,天還沒亮,客家婦女便起床開始準備。在承德樓的里屋大堂,祭祀平臺上擺滿了各種食物和祭祀用品。據說用于祭祀食物品類越多,意味著禮數越周到,當然也可以看出主人家的富足生活。
客家婦女在祭祖儀式中也扮演著重要角色。鄧姨和她80多歲的婆婆帶領著孫媳婦和3歲小孫子開始了儀式。首先是祭天,只見她們手執一炷香,望向天空,用客家話感謝老天爺過去一年的照顧,保佑來年家人生活平安幸福。接著祭地,感謝土地公公的照顧,最后祭祖,并為桌上的空茶杯和酒杯添茶和酒,客家人相信桌上擺的茶杯和酒杯越多,能請來的神仙也越多。還要再拜屋中擺放的伯公伯婆位、觀音和圍龍屋正中的龍神位,據說是因為客家人事事周到,家中也不僅只有一位“神仙”,因此祭祀時每一處都要“照顧周到”。
儀式之后:大放鞭炮
儀式之后,便開始燒祭,這依然由家中女性來做,雖然煙灰繚繞,她們毫不介意紙灰飄落在她們漂亮的衣服上。之后呼喚家中男子出來放鞭炮,據說放鞭炮意味著所有新年祈福祭祀儀式的結束,也意味著全家人可以等著吃美味的團圓飯了!
民俗2:家人合制過年食物
地點:承德樓后院
人物:梁家人以及酒店幫手
習俗關鍵詞:發粄 炸芋圓 冬瓜圓 南瓜圓
客家精神:不買現成年貨,勤勞客家人堅持親手準備,才夠心思。
現代人過年吃的煎堆、油角等大多到商場買,但客家人卻堅持自己動手。在承德樓的后院,梁家人和酒家伙計們圍坐做起了客家特色的過年食物,有人搟面,有人切絲,有人油炸,邊忙碌邊閑話家常。有幾樣食物是客家特有,如紅色的發粄,制作過程十分復雜,先將白米浸泡一天一夜,用石墨打磨成米漿,再加入紅色粄米粉,用滾水攪拌,放置于木桶發酵上半天到一天,加入適量白糖,放入蒸籠里蒸約半個小時才算大功告成,老板娘鄧姨是個中高手,據說浸泡、發酵的時間以及兌水比例都要掌握得恰到好處,才能令蒸出來的發粄呈現出花瓣形的完美狀態。炸芋圓、冬瓜圓、南瓜圓也是客家人才會吃的過年食物,不過奇怪的是芋圓、冬瓜圓、南瓜圓卻不是圓形的,而是將芋頭、冬瓜或南瓜切成絲狀,再用面粉粘合在一起“抱團”下鍋油炸。
民(min)俗3:團年飯必吃(chi)紅色發(fa)粄
地點:除夕團年飯桌
人物:梁家人以及酒店幫手
客家習俗關鍵詞:親人整整齊齊回家才吃團年飯 除夕子夜子時放鞭炮
客家精神:注重親情,共享天倫。
客家人遍布世界各地,每到過年,注重親情的客家親戚們都會等到能回來的親人們齊整了才會進行祈福祭祖儀式,一起吃團圓飯。只見桌上擺放了滿滿一圍客家典型的年夜飯,許多是祭祀桌上的食物,據說這能為新的一年帶來好運,尤其是吃紅色發粄更是預示著新年能“發財”,在經濟不景氣的當下,當然趕緊吃一個下肚了!
到了除夕夜子夜子時,客家人家家戶戶鳴放鞭炮煙花。大年初一,大家還會早起相互拜年,舞龍隊、舞獅隊也會在清早出動,年初二至年初四,親朋好友便會互相串門拜訪。到了大年初七,客家人一般還要吃七樣菜,寓意吃后聰明、勤奮、幸福長久。
梅州客都 文化(hua)必(bi)游(you):
百年圍屋承德樓
承德樓是梅江區三角鎮一個百年歷史的圍龍屋,它擁有雙層土木跑馬樓結構,三堂二橫一圍龍,八廳八井十八堂,共有83個房間,如今居住的是出資建造者梁氏炯昌公的第四代曾孫梁光輝和妻子鄧瓊香一家。
劍英紀念園懷先輩
葉劍英紀念園位于梅縣雁洋鎮虎形村,由葉帥故居、葉家宗祠、葉劍英紀念館、紀念廣場、客家風情街等景觀組成。展出葉帥圖文共600多張,藝術品22件及一大批手稿、文稿、文獻與實物史料,展現出葉劍英元帥崇高的革命風范和偉大光輝的一生。
濱江公園聽山歌
客家山歌是客家文化的組成部分,“自古山歌從口出”,為客家人口頭創作、口頭唱誦的一種民歌,以“賦、比、興”為主要表現手法。如今,在梅州“一江兩岸”的濱江公園,到了夜晚,許多市民面對秀麗的梅江和五光十色的華燈,舉行山歌獨唱或山歌對唱,觸景生情,隨口而出,情深意切。
客家公園“讀”歷史
客家公園位于梅城東區小溪唇,以黃遵憲故居人境廬、榮祿第為基礎進行擴建,新建廣東客家博物館、院士館、將軍館、僑領館等眾多設施。可以了解客家人的歷史和建筑、藝術、民俗等,是獨具特色的“客家大觀園”。
萬秋樓中品擂茶
這是一座中西合璧的圍龍屋,如今由來自臺灣的龍家操持,成為當地著名的酒樓。在萬秋樓,最有特色的是觀看客家擂茶表演,香氣四溢。
推薦線路:梅州雁南飛、葉帥 故居、千佛塔、客家 圍龍屋兩天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