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東望洋燈塔,松山燈塔介紹:
屹立在教堂側的松山燈塔,是中國沿海地區最古老的燈塔,因聳立在松山松濤中而得名,原稱東望洋燈塔,建于1865年,是由一名土生葡人設計的。建成九年后的1874年8月被臺風吹毀,至1911年才重建,正式使用迄今。燈塔高13公尺,白紅頂,雄偉挺撥。在晴朗的夜晚,澳門四周20的范圍內可以見到燈塔射出的燈光。在這附近,還可以見到臺風訊號的標記。每當刮臺風時,氣象局就會在炮臺上懸掛相應的臺風訊號標記,提醒市民作好準備。
燈塔所在的松山原名琴山,東望洋山,是澳門半島的最高山崗,海拔93公尺,為澳門地區的地理座標的標志點。松山燈塔與另兩座三百年古跡松山炮臺和松山教堂,構成松山三古跡,于此遠眺,澳門全景及珠江口的壯麗景色盡收眼底,可領略古今變遷。
松山炮臺位于東望洋山(松山)之巔,是澳門的最高點,建于1637-1638年,面積約為8600平方尺。由于在炮臺上可俯瞰全澳,因此炮臺的主要作用是防御外敵及作為觀測站。
炮臺上的圣母雪地殿教堂,建于1626年,是東望洋山上最古老的建筑,所祀的是葡國供奉為護衛航海之神。教堂內部建筑保留十七世紀葡國修院的特色,天花板呈拱形。沿教堂外的梯級可進入唱經樓。在最近的修葺中,在教堂內發現了華南地區罕見的壁畫。這些壁畫糅合了中西文化的特色,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