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莆田南少林寺介紹:
相傳河南嵩山少林寺13武僧幫助唐太宗統一中國后,唐太宗賜于“僧兵”,并準許在全國各地建立十座分寺。莆田縣九蓮山的林泉院,就是少林寺十座分寺中較早創建的分寺之一。
唐太宗貞觀年間,嵩山少林寺僧南下,不遠千里來到九蓮山,住錫在林泉院。此后,林泉院易名林山少林寺。北宋時,寺廟更加興旺,僧人500多名,武風極盛, 因為規模宏大(占地約三萬平方米),武風鼎盛,影響南中國,故稱之為南少林寺,形成南少林拳,與北少林的腿功一起譽稱“北腿南拳”。南宋時,寺院仍保留興旺趨勢。劉克莊也盛贊“邑之嵩山少林”。
南少林寺林泉院毀于清初。清初,南少林寺因在反清復明斗爭中與天地會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清王朝深為忌恨,遣兵焚毀,南少林寺從此湮沒于歷史煙塵之中。現在南少林寺遺址一帶僅存一些附屬寺院,如資福寺、紅花亭等。1986年至1988年,莆田縣在文物普查中,發現了這座湮滅了幾百年的寺院遺址,發現了5個刻有“僧兵”、“諸羅漢浴煎茶散”等文字的北宋石槽。
1998年,南少林寺重建落成。2006年12月,南少林寺正式接納廣化寺方丈管理,成為兩寺院共同統一體制。由中國佛教會會長趙樸初先生題寫“南少林寺”寺名。
南少林寺的建筑群依山就勢,座東向西,以護寺河、趙樸初題寫的“南少林寺”牌坊、“入三摩地”的山門、蓮花池、天王殿、大雄寶殿等組成中軸線,兩側有寬敞的石階與通道,自下而上通往各處左翼為偏門、鐘樓、伽藍殿及廊廡等,右翼為偏門、鼓樓、祖師殿及廊廡等,還有齋堂與僧舍等,縱深500米,橫寬200米,占地面積十萬平方米。護寺河如玉帶纏腰環繞其前,通三橋經牌坊進殿堂。
南少林寺的天王殿寬21米,深18米,高15米,祀彌勒佛,背向為韋陀,兩側為四大金剛。大雄寶殿寬26米,深23米,高17米,祀三清佛,兩側為十八羅漢。寺內油漆一新,佛像鎏金溢彩。各殿前均有寬闊的石埕,奇花異草點綴其間。
南少林寺其建筑群規模宏偉,布局勻稱,主次分明,古樸大方,保留著唐、宋時代的建筑風格。
想了(le)解當地完整的(de)旅(lv)游信息,請點擊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