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婺源當地民俗特色介紹:
婺源當地民俗特色-婺源四色
婺源以山川秀美,土地肥沃,物產豐富,賢俊眾多而盛行于世。婺源的四色特產非常有名,所謂四色,就是指紅、綠、黑、白四種顏色,分別指代婺源特有的紅色荷包鯉魚,馳名中外的江西綠茶“婺綠”,丹青垂愛的黑色龍尾硯,個大肉脆雪白甜梨。
紅色——荷包紅鯉魚 :明代開始在婺源民間選育繁衍,因當地的水質優良、氣候適宜,逐漸形成了一種特異品種。其色彩紅艷,頭小尾短,背高腹圓,型似荷包,故名荷包紅鯉魚。該魚營養豐富、肉嫩湯鮮,是食用、藥用、觀賞俱佳的國家級優良淡水魚種,已列為國宴之珍。
綠色──婺源綠茶 :婺源是中國綠茶之鄉,千百年來,“婺綠”以“顏色碧而天然,口味香而濃郁,水葉清而潤厚”的特點而著稱于世,早在唐代婺源就已成為“綠叢遍山野,戶戶飄茶香”的著名茶區。婺源茗眉是婺源綠茶中的上品,它的外形彎曲似眉,翠綠緊結,銀毫披露;味道鮮爽甘醇。
黑色──龍尾硯 :中國四大名硯之一,有1200多年的歷史,被譽為“硯國名珠”、“文房瑰寶”。龍尾硯以取龍尾山的石料制作而得名,硯品繁多,制作精細,風格高雅,歷朝皆為貢品,以“聲如銅、色為鐵、性堅滑、善凝墨”而聞名。宋朝詩人蘇軾曾冠以“澀不留筆,滑不拒墨,厚而堅,樸而重”之美稱。
白色——江灣雪梨::產地江灣,果白如雪而得名。《婺源縣志》載:明代,婺人從歙縣丁字橋引進梨苗,與當地野生棠梨嫁接,并以油漬紙為袋將果逐個包封,成熟時果雪白,有西降塢、六月雪、白梨、蘇梨等品種。其中尤以“西降塢”為最,皮薄肉細,核小汁多,脆嫩爽口,味美香甜,是果中上品。
婺源當地民俗特色-婺源四古
一古——古建筑
婺源古代屬于徽州所轄,所以這里的民風民俗與現在的皖南地區非常接近,保留了大批古樸典雅的徽派古建筑,古祠堂、官邸、民居、書齋、戲臺、廊橋、亭閣、寶塔等遍布全縣。
那些白色的房屋掩映在青山綠水之中,顯得寧靜而幽雅。李坑、延村、思溪、桃溪等明清民居群被建筑學家稱為“古建筑博物館”。
二古——古溶洞
位于靈巖國家森林公園內的靈巖石窟群有大小溶洞36個,洞內泉潭參差錯落,有數百個上佳景點。
曾有許多文人墨客到過此洞,至今仍保留著“岳飛游此”、“吳徽朱熹”等題詞2000多處,為國內罕見。
三古——古樹
遍布鄉野的名木古樹,為婺源又增添一份古韻。
漢代的苦櫧、隋朝的銀杏、唐代的香樟、北宋的紫薇、南宋的牡丹、明代的香榧以及其他歷時千余年的紅豆杉、楠木、柳杉、羅漢松、刨花楠、黃檀至今仍然長得亭亭蓋蓋。婺源的古樹中,最有名的是被稱為“江南第一樟”的虹關古樟和朱熹親手栽植的巨杉。
四古——古文化
婺源是理學大師朱熹的故里,還出過文學家朱弁、皖派篆刻創始人何震、樸學家江永、鐵路專家詹天佑等名人。
據史書記載:從宋至清,婺源全縣考取進士的有550人,出任仕宦者2665人,到明清朝更有“一門九進士,六部四尚書”之事。縣中文人學士的著作達3100多部,其中172部計1487卷被選入《四庫全書》,所以有“書鄉”之譽。
婺源當地民俗特色-油菜花海
江西婺源,被世人稱之為“中國最美的鄉村”,古老的城鎮建筑和農村面貌讓人感受到的是淳樸且充滿自然的氣息,漫步于鄉村的石板路,穿過溪河的石拱橋,油菜花盛開于徽式農舍間中。每年的三、四月份,就是婺源油菜花飄香的時節,漫山遍野的油菜花齊齊盛放的時候是這里一年中最美的時光。
不同于其他很多地方的油菜花,婺源的油菜花有另一種意韻:群山如抱,藍天碧水,在蔥蘢的綠色掩映中,粉墻黛瓦的徽州民居鱗次櫛比,一個個古老村落點綴在廣闊的油菜花叢中,爭相輝映,如同一幅花黃柳綠的水墨丹青。
還有粉紅的桃花、潔白的梨花點綴在金黃色的油菜花中,掩映著白墻灰瓦的徽派建筑,使逃離紛繁城市的人在這里找到了歸宿。夜宿農家,煮一壺醇香的米酒,炒兩個平常的小菜,十幾元錢就能把你帶到人生最高的境界。
婺源當地民俗特色-儺舞地戲
婺源儺舞
儺舞,又稱鬼戲,是漢族最古老的一種祭神跳鬼、驅瘟避疫、表示安慶的娛神舞蹈。
婺源儺舞歷史悠久,早在明代初葉就有婺源儺舞外出表演的記載。這種帶有原始宗教色彩和圖騰崇拜意識的舞儀,寄托了村民的美好愿望,古時每逢打醮、新春都跳儺舞祈福禳災,表演非常古樸、粗獷、夸張、簡練。
如《開天辟地》,舞者頭掛"盤古氏"面具,手持大斧,四面砍劈,表現出開創乾坤的盤古勇往直前、無堅不摧的英雄氣慨。《判官醉灑》表現判官與小鬼嬉耍斗酒的酩酊醉態,人物性格鮮明,饒有生活情趣。《舞花》則是一組大型舞劇,表現秦二世胡亥篡奪皇位的歷史故事,氣勢磅礴。
儺舞是一種古典舞蹈與彩繪木雕的相結合的藝術。婺源儺面具有50多種,以木頭雕做,工藝精致,手法夸張,神氣活現,其忠奸優劣、老少妍陋無不神似。舊時鄉民把儺面具奉為"神靈",開櫥和封存儺面具還有一套尊祀的儀式。婺源儺舞由于受到明未盛行的目連戲的影響,有的節目逐漸發展為戲曲形式,增加了弦樂和高腔曲調,別具特色。
婺源地戲
婺源地戲是婺源民間的一種由鄉民穿戴戲衣,化裝成人們熟悉的一組組戲劇人物亮相游行的敬神與娛樂相統一的傳統活動。每逢農歷正月初、三月三、四月八和迎秋打醮時,不少地方都會演出地戲。地戲有地戲、馬戲、抬閣和高蹺等形式。扮演者穿戴戲衣,飾成生、旦、丑、末、凈等角色,依次亮相。
在地上行走者稱地戲;乘馬而游者,謂馬戲;抬閣帽是由四至八個人抬著一張大型臺桌,臺桌分高低層和前后區。扮演者(多位靈巧的兒童)各飾某一戲劇中的角色,穿戴考究。形態或站、或坐、或倒立、或懸空,組成一個個精彩畫面。如《桃園三結義》、《鬧天宮》、《單刀赴會》、《打金枝》、《三岔口》、《拾玉鐲》等。
上述三種,只配以鑼鼓絲弦,扮演者不演不唱。而高蹺則是腳上綁定木棍,短的一尺,長的一尺半。扮演者邊走邊演,一般多為插科打諢,逗人嬉笑。藝高者甚至表演武術、或劈叉、或空翻。
想(xiang)了解當地(di)完整(zheng)的(de)旅(lv)游(you)信息,請點(dian)擊(ji)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