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雁塔·大慈恩寺是西安市的標志性建筑之一,也是游客的必到之地。登上塔頂,憑欄遠眺,長安風貌盡收眼底。
大雁塔是樓閣式磚塔,塔身呈方形錐體,具有中國傳統建筑藝術的風格。塔高64米,共七層,塔身用磚砌成,內有樓梯盤旋而上。每層四面各有一個拱券門洞,憑欄遠眺,長安風貌盡收眼底。塔的底層四面皆有石門,門楣上有精美的線刻佛像,相傳出自唐代大畫家閻立本的手筆。塔底層南門兩邊立有碑石,左邊的是唐太宗李世民親自撰文、大書法家褚遂良手書的《大唐三藏圣教序》碑,右邊的是唐高宗李治撰文、褚遂良手書的《大唐三藏圣教序記》碑,這兩塊碑石是唐高宗永徽四年(653年)十月由玄奘親手豎立于此的,至今保存完好。值得一提的是,唐代畫家吳道子、王維等曾為慈恩寺作過不少壁畫,可惜早已湮沒在歷史中。但大雁塔下四門洞的石門楣、門框上,卻還保留著精美的唐代線刻畫。
大慈恩寺是唐長安城內最著名、最宏麗的佛寺,唐三藏玄奘曾在這里主持寺務,領管佛經譯場,寺內的大雁塔又是他親自督造,所以大慈恩寺在中國佛教史上具有十分突出的地位。寺門內,鐘、鼓樓東西對峙。雁塔東南側有和尚墓塔群。大雄寶殿是寺院的中心建筑,殿內供奉有三身佛、菩薩和羅漢泥塑像,是禮佛誦經之所。今日的慈思寺是明代以來的規模,而寺內的殿堂則多是清代建筑。
大慈恩寺建于唐太宗貞觀二十二年(648年),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唐高宗李治為太子時,為報答生母文德皇后的慈恩,奏請太宗敕建佛寺,賜名“慈恩寺”。寺建成之初,迎請高僧玄奘擔任上座法師,玄奘于此創立了大乘佛教慈恩宗,此寺就成了中國大乘佛教的圣地。顯慶元年(656年),唐高宗御書《大慈恩寺碑記》,從此寺名稱為“大慈恩寺”。由于高僧玄奘主持該寺,故此寺地位、名聲大大提高。加之寺內多植名貴花草,如牡丹、芍藥等,因而常有不少王公貴族到寺院進香賞花,甚是熱鬧。唐末戰亂時,寺院損毀。今天的大慈恩寺是當時寺院的西園,為明末清初所重建。
唐高宗永徽三年(652年)春,玄奘奏請建造雁塔,到十月建成。初時塔為五層,磚表土心。公元701-704年,武則天長安年間重修時改建為七層樓閣式磚塔,一直保存至今。該塔是為保存從印度取回的貝多羅樹葉梵文經而建的,并葬有舍利子萬余顆。據說塔名的來歷是這樣的:大雁塔是玄奘仿照印度的雁塔而建,故沿襲印度塔之原名。塔名前加一“大”字是代表大乘佛教的意思。
“雁(yan)塔(ta)(ta)題名(ming)”始于唐代。當時(shi)(shi)每次科舉(ju)考試之后,新(xin)科進士(shi)除了戴花騎馬遍游長安(an)之外,還(huan)要雁(yan)塔(ta)(ta)登(deng)(deng)高(gao),留詩(shi)(shi)題名(ming),象征由此步步高(gao)升,平步青云。這在當時(shi)(shi)是很(hen)高(gao)的(de)(de)榮譽(yu)。唐代偉大詩(shi)(shi)人(ren)(ren)白居(ju)易考中(zhong)進士(shi)后,登(deng)(deng)上雁(yan)塔(ta)(ta),寫(xie)下了“慈(ci)恩塔(ta)(ta)下題名(ming)處,十七人(ren)(ren)中(zhong)最少年”的(de)(de)詩(shi)(shi)句,表達他少年得志的(de)(de)喜悅。到(dao)了明代,長安(an)雖(sui)已不是國都,但當地(di)的(de)(de)文人(ren)(ren)學士(shi)追慕唐代雁(yan)塔(ta)(ta)題名(ming)的(de)(de)韻事,在每次鄉試(相(xiang)當于省級考試)結(jie)束后,考中(zhong)的(de)(de)舉(ju)人(ren)(ren)都要相(xiang)攜(xie)登(deng)(deng)塔(ta)(ta),題詩(shi)(shi)留名(ming)。直到(dao)現(xian)在,大雁(yan)塔(ta)(ta)有的(de)(de)門(men)楣(mei)和石框上還(huan)有前人(ren)(ren)的(de)(de)部(bu)分(fen)題詩(shi)(shi)留存。
大慈恩寺25元,大雁塔登塔20元。
開放時間:8:00-17:00
乘坐5、19、21、22、23、24、27、30、34、41、44、224、237、242、400、401、408、500、501、521、526、527、601、606、609、701、715、游4、游6、游8(610)、游9(320)路公交在“大雁塔”站下車即到。
乘出租車從火車站出發,一般15元左右即可到達。
如想了解更多關于國內旅游的報價,詳情請點擊這里:國內旅游報(bao)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