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楚(chu)魚席(xi)
“千湖之省”湖北獨特的地理環境,造就了鄂菜以“水產為本,魚鮮為主”的特色,以團頭魴、鮰、 鱖、鳡、鯽、青魚、鱔、烏鱧、春魚、甲魚等10大名貴淡水魚作為烹飪原料,擁有數百種風味魚菜,幾十種風味魚席,魚汆技術冠絕天下,成為華夏食苑中一朵瑰麗的奇葩。
曾侯乙編鐘
1978年,湖北隨州一公里處發現了一座戰國前期的大型陵墓——曾侯乙墓,墓中出土了大量精美的青銅樂器、禮器、兵器、金器、玉器、車馬器以及漆木竹器,另外還有一些竹簡,共計一萬五千件。
最令人嘆為觀止的是,這個古墓出土了規模巨大、保存完好的古代打擊樂器——曾侯乙編鐘(現藏武漢市的湖北省博物館)。這套編鐘為青銅鑄造,共65件,重2500多公斤,設計精巧,造型壯觀。雖然在地下埋藏了2400多年,但它的音質還是很好。
編鐘的出土令世界震驚,被譽為“世界奇觀中獨一無二的珍寶”、“古代世界的第八奇跡”。曾侯乙編鐘是我國古代文明的優秀結晶,它的出土填補了我國在考古學、音樂史和冶煉史上的許多空白,在國內外學術界都享有很高的聲譽。此后,隨州也因此而被人們稱為“古樂之鄉”。
楚風(feng)遺韻(yun)
湖北是先秦時期楚國的地域,與中原文化并列為華夏文明二大源頭的楚文化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孕育。早在先秦時期,這里的文明已經相當繁榮,楚地制作的青銅器、絲織與刺繡、漆器已經達到了相當精美的程度;帶有鮮明楚文化特點的哲學、藝術以及宗教已經發展得較為完備。
現今,湖北存留的大量文物和遺跡都足以標記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先民們所創造的文化高度。一直到今天,湖北的文化藝術仍帶有深深的楚文化烙印,它與嚴肅深沉的中原文化有所不同,它是張揚而絢爛的。
考(kao)古湖北大(da)事記
發掘年代 事件 遺跡年代
1955 鄂城、大冶楚墓的發掘 春秋戰國
1958 武漢首次發現楚文物 戰國
1959 鄖縣楚墓的發掘 戰國中期
1960 松滋大巖嘴楚墓的發掘 春秋戰國
1960 西陵峽古遺址調查與試掘 西周
1963 孝感縣發現五千枚蟻鼻錢 戰國
1971 宜昌前坪楚墓的發掘 戰國晚期
1971-1980 湖北鄂城楚墓的發掘 戰國晚期
1973-1979 當陽發掘近三百座楚墓 西周-戰國
1975 紀南城大規模的勘查發掘 春秋戰國
1978 隨縣曾侯乙墓的發掘 戰國早期
1981 隨縣擂鼓墩號墓的發掘 戰國早期
1982 湖北(bei)黃岡楚墓的發掘 戰國中期晚(wan)期
想(xiang)了解(jie)當地完整的旅游信息,請點擊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