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旅游注意(yi)事項(xiang):
一、黑龍江旅游須知
1、防雪盲:北方冬季常有積雪,雪的反光較大,外出旅游,尤其是滑雪時最好戴太陽鏡,以保護眼睛。
2、備齊防寒衣物:北方冬天氣溫大抵在0℃至-30℃,有的地方可達-30℃以下。應備羽絨衣(連帽子最好)、高領較厚羊毛衣、羊毛褲、羽絨褲、手套等。若前往秦嶺、長江一線以北,則必須穿高筒雪地棉鞋,穿皮鞋會凍得受不了。
3、汽車防滑:北方許多地方路面冬季積雪結冰,輪胎易打滑,因此要備輪胎防滑鏈,遇路面有冰雪,需給車輪套上防滑鏈。
4、汽車防凍:北方冬季大多在0℃以下,汽車夜間息火時,順便要把水箱里的水放干,否則經一夜霜凍,水會結冰,或者要將水換成“不凍液”。
5、注意防滑:冬季北方路多有冰雪,路面較滑,穿皮鞋易滑倒,最好穿雪地防滑棉鞋或球鞋,切記不能穿皮鞋,否則行動不便。
6、防止掉進雪坑:在林海雪原,原有的路大多被雪覆蓋,在不清楚路況時,不可冒然前行,需找樹干當杖探明深淺方前行。若不幸掉進雪坑,千萬不能掙扎,因越掙扎掉得越深,應等待救援。
7、給照相機保暖:電子快門的照相機或攝像機,在-20℃以下時,電池易“放電”,相機“失靈”,快門不能按下。因此,在戶外拍攝完后,要及時將相機放進外衣里面“保暖”,用時再拿出來。此外,一定要多備些電池。
8、備用藥品:冬季寒冷易感冒,出門旅游要備感冒片或治療傷風感冒的藥品;北方愛吃涼菜,不習慣者易“鬧肚子”,需備黃連素等止瀉藥品;北方干燥口干,南方游客可以備上夏桑菊、黃老吉等清熱沖劑。
二、黑龍江飲食文化
黑龍江人吃蔬菜,喜歡生著吃,以利于更充分地吸收維生素。冬季漫長,一年中能吃到地產新鮮蔬菜的時間太短。有兩種主要形式,一種是涼拌菜,像家常涼菜,好多種新鮮蔬菜,加上豆制品、粉絲放在一起拌,還有黃瓜拉皮。另一種是蘸醬菜。熏醬菜有的源于俄羅斯,有的源于齊魯。醬骨架最有名,還有醬腸、肚,雞的各個部位都可以單拿出來醬。據說水晶肘子是省商學院食品系一位教授發明的。總之黑龍江人喜歡吃現成的。擺家宴請客,大部分菜都是現成的,現炒的菜通常沒有幾種。雖然黑龍江天氣極冷,但人人都喜歡吃涼的東西,包括喜歡喝冷飲。 黑龍江菜在口味上的特點是咸,也與天冷有關。
黑龍江的主食分米飯和面食兩類。現在主要吃大米飯,過去有高粱米飯、大楂子飯、小米飯、大黃米飯。黃米,未去殼前叫糜子,是地道滿族的東西。
面食以白面為主,也有玉米面、黃米面。黃米面或粘豆包、豆面卷子,也是地道的滿族食品。
面食中值得一提的是餃子。北京只有豬肉、韭菜、茴香三種餡,哈爾濱多達十幾種,如酸菜餡、西紅柿餡、青椒餡、山野菜餡、三鮮餡等。先前有著名的老都一處餃子館,后起之秀有東方餃子王。據說東方餃子王在廣州的一家分店生意特別火。
黑龍江人也喜歡吃面條。打鹵面,有各種各樣的鹵。熗湯面,不同于南方的熱湯面把湯和面分開來做,也源于滿族遷徙不定的狩獵生活。又有面片、疙瘩湯。
三、黑龍江當地風俗
流行在黑龍江一帶的信仰習俗。在元宵節時,家家都做面燈,而燈形如碗盞,俗稱燈碗。用玉米面做成的叫金燈,用白面做成的叫銀燈,用蕎麥面做成的叫鐵燈,做成型后上鍋蒸熟后,插上用棉絮纏裹的蘆葦做成的燈芯,面燈碗里倒滿燈油,面燈就算做成了。然后依次把這些面燈送到祖宗板上、天地板上、皂王板上,送到倉庫、牛馬圈、井臺、碾磨房等處,送到大門旁、大路口。
然后要把這面燈送到墓地,放在已故親人的每個墳頭上。送燈時,以誰先點燃為吉利。往墳地送燈的人,點燈時必須用自己的火柴,如果借別人的火柴點燈,認為祖先看不見光明。點燈時要邊點點說:"正月十五來送燈,送金燈、送銀燈、送鐵燈,有兒墳前一片明,無兒墳前黑洞洞。有心來偷燈,偷個大鐵燈,背也背不動,天冷地滑鬧個抑歪蹬,大布衫燒個大窟窿。"元宵節晚上,因為家家送燈,所以路口、野外墳地一片通明。送燈的習俗,在黑龍江偏遠山鄉至今還有遺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