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樂寺概述 :俗稱大佛寺,位于天津薊縣城內西大街。傳說安祿山起兵叛唐,在此誓師,因他想做皇帝,“思獨樂而不與民同樂”而得寺名。古寺建于唐貞觀十年,遼統和二年(公元984年)重建,是中國僅存的三大遼代寺院之一,為國務院1961年首批公布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津門十景之一。獨樂寺現已列為申報世界歷史文化遺產預備清單名錄。
薊縣縣城不大,從長途車站下車,步行就到了武定街,也許是由于獨樂寺外的鐵門緊閉,無法從馬路上體會山門的震撼,從側門進 入寺內,山門的氣勢就讓人感到不同一般,山門高約10米,正中匾額楷書“獨樂寺”,這是明朝嚴嵩題字,顯得剛勁渾厚。
山門:山門三間四架,總廣16.16米,心間廣6.06米,總深8.62米,平面長寬比近于2∶1,用四阿(廡殿)屋頂。內部徹上明造,樸實無華,以結構的邏輯性表現出藝術效果。
觀音閣:外觀五間八架,下層總廣19.93米,心間廣4.67米,總深14.04米,平面長寬比約為3∶2,總高19.73米,與總廣略成正方形。使外形輪廓穩重而又輕靈舒展(見圖)。觀音閣采用殿堂結構金箱斗底槽形式,分內外槽。結構形式及其處理手法,反映出中國古代建筑可以適應各種使用要求。閣的外觀立面和室內空間(包括塑像)的構圖,是以結構為基礎經過縝密設計的。
1966年,中國的政治形勢(shi)已經發(fa)生(sheng)變化,梁先生(sheng)依舊(jiu)冒著風險,抵達薊縣,提出要(yao)為觀音(yin)(yin)閣“裝(zhuang)(zhuang)避雷針、安(an)門窗(chuang),為防(fang)止鳥(niao)類落在觀音(yin)(yin)頭像上,要(yao)為觀音(yin)(yin)頭像上罩鐵絲網”,于是(shi),文化部當年就(jiu)撥(bo)款9000元人民幣,由河北省古建(jian)隊施工安(an)裝(zhuang)(zhuang)完畢,使獨(du)樂寺(si)受(shou)到了妥善保(bao)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