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遠歷史文化介紹:
春秋戰國(guo)時(shi),清遠地區屬百粵。秦統一中國后,設置行政機構,開發嶺南,清遠地區屬南海郡、長沙郡。漢初,屬趙佗稱號的南越國。高祖年間(前206—195年)先后置桂陽縣(今連州一帶)、陽山縣、湞陽縣和含匡縣(湞、含今為英德市境),均屬桂陽郡。元鼎六年(前111年),置中宿縣(原清遠縣一帶),屬南海郡。三國時,各縣隸屬始興郡。
南朝梁天監年間(502—519)置(zhi)清遠郡,清遠之名由此而始,轄中宿、威正、平、恩洽、浮護五縣。還置陽山郡,轄陽山、桂陽、廣德(后改稱廣澤、連山)等縣。在含匡設衡州,領陽山郡。
隋開(kai)皇十年(590年),廢清遠郡及其所屬的中宿等縣,置清遠縣、政賓縣(今清新縣濱江一帶),仍屬于南海郡。同時,廢陽山郡改置連州,把衡州改名為匡州。二十年(600年),廢匡州,其屬縣改隸廣州府。
唐武德六年(nian)(623年(nian)),政賓縣并入清遠縣,屬廣州府。天寶元年(742年),連州改置連山郡。五代南漢乾享五年(921年),于湞陽縣設英州。
宋(song)宣(xuan)和二年(1120年),英州改置真陽郡,含匡、湞陽先后改名為含光縣、真陽縣。慶元元年(1195年),真陽郡升為英德府。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英德府改為英德路總管府,不久又降為州,并含光、真陽縣。慶元元年(1195年),真陽郡升為英德府。明洪武二年(1396年),英德州改置英德縣,屬韶州府。十四年,連州和陽山、連山二縣改屬廣州府。
清雍正(zheng)五(wu)年(nian)(1727年(nian)),連州為廣東省直隸州,領陽山、連山二縣。嘉慶十八年(1813年),由清遠、英德兩縣劃地設廣東布政司佛岡軍民廳(相當于縣級建制)。民國元年(1912年)連州改稱連縣。民國3年,佛岡改廳為縣。抗日戰爭期間,廣東省政府北遷連縣,清遠各縣均屬廣東省第二行政督察區(駐連縣)管轄。民國35年,由連山、連縣、陽山三縣劃地,新置連南縣。
中(zhong)華(hua)人(ren)民(min)共和(he)國成(cheng)立(li)后,1988年(nian)1月7日,國(guo)務院批準撤銷清(qing)遠縣(xian)(xian)(xian),設(she)立清(qing)遠市,原(yuan)清(qing)遠縣(xian)(xian)(xian)分為清(qing)城、清(qing)郊兩個市轄區(qu)(1992年(nian)清(qing)郊區(qu)改(gai)為清(qing)新縣(xian)(xian)(xian)),并劃廣(guang)州市市屬的(de)佛岡縣(xian)(xian)(xian)和韶關市屬的(de)縣(xian)(xian)(xian)、陽山(shan)縣(xian)(xian)(xian)、連(lian)山(shan)壯(zhuang)族瑤族自治縣(xian)(xian)(xian)、連(lian)南瑤族自治縣(xian)(xian)(xian)、英(ying)(ying)德(de)縣(xian)(xian)(xian)為清(qing)遠市所屬(英(ying)(ying)德(de)、連(lian)縣(xian)(xian)(xian)1994年(nian)改(gai)為縣(xian)(xian)(xian)級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