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湛江歷史文化介紹-歷史
湛江市名的由來
由“廣州灣”到"湛江"市:1899年,法國強租當時名曰“廣州灣”的雷州府遂溪縣東部沿海(今湛江市區)法國人則稱為“白雅特堡”(Fort Bayard),而此湛江對外貿易盛極一時。1943年,日軍侵略者從法國人手中接管“廣州灣”,到45年日本投降后,民國政府于當年9月21日光復廣州灣,以原范圍劃設市治,因史上曾屬椹川縣,境內東海島曾設椹川巡檢司,古“椹川”亦有稱為“湛川”,故定名“湛江”市。
悠久的歷史
今湛江轄地遠在新石器時代晚期(約4000年前夏、商之間)便有了人煙。秦皇統一中國后,今湛江轄地歸屬象郡。漢元鼎六年(前111年),南部徐聞、海康、遂溪三縣屬交趾部徐聞縣;北部吳川、廉江兩縣分屬交趾部高涼縣和合浦縣。
以后,南部三縣先后屬交州、合州、南合州、東合州,至唐貞觀八年(634年),改東合州為雷州,統管雷州半島三縣,直至清代;北部兩縣先后屬廣州、羅州、化州,至明清屬高州。
1899年,晚清政府與法國簽署《廣州灣租借專條》,“神州后門上的一把鐵鎖”-廣州灣,被強租法國。我國現代著名詩人、學者聞一多先生寫下了名篇《七子之歌》(澳門、香港、臺灣、威海衛 廣州灣 九龍 旅順大連等七處“失地”),其中第五章便是“廣州灣”湛江。 廣州灣法國公使署舊址(正面)
新中國成立后,人民解放軍陸續(xu)解放湛(zhan)(zhan)江(jiang)全境。此后,五縣(xian)先后屬(shu)廣東省(sheng)南(nan)路區(qu)行政督察專員(yuan)(yuan)公署、高(gao)雷(lei)區(qu)專員(yuan)(yuan)公署、粵西(xi)區(qu)行政公署、湛(zhan)(zhan)江(jiang)專區(qu)專員(yuan)(yuan)公署、湛(zhan)(zhan)江(jiang)地區(qu)行政專員(yuan)(yuan)公署。1983年(nian)(nian)(nian)9月,湛(zhan)(zhan)江(jiang)地區(qu)與湛(zhan)(zhan)江(jiang)市合并,五縣(xian)劃(hua)歸(gui)湛(zhan)(zhan)江(jiang)市。湛(zhan)(zhan)江(jiang)市區(qu)歷史上屬(shu)遂(sui)溪、吳川(chuan)兩縣(xian)。隋至唐(tang)初,郊區(qu)湖光鎮(zhen)舊縣(xian)村(cun)曾(ceng)先后為鐵耙縣(xian)、遂(sui)溪縣(xian)縣(xian)治(zhi);南(nan)寧景炎三年(nian)(nian)(nian)(1278年(nian)(nian)(nian)),寧帝禺即位于市區(qu)硇洲(zhou)島(dao)(dao),升硇洲(zhou)為翔龍縣(xian);明(ming)洪武年(nian)(nian)(nian)間(jian)至清(qing)雍正(zheng)年(nian)(nian)(nian)間(jian),曾(ceng)先后在市郊舊縣(xian)村(cun)和東海島(dao)(dao)設置椹(shen)川(chuan)巡檢司(si)。
歷史事件
清光緒二十五年十月(1899年11月)法國脅迫清 政府簽訂《中法互訂廣州灣租界條約》,將遂溪、吳川兩縣屬部分陸地、島嶼以及兩縣間的麻斜海灣(今湛江港灣)劃為法國租界,統稱“廣州灣”,劃入法屬印度支那聯邦范圍,設廣州灣行政總公使署,受安南總督管轄。? 民國32年(1943年)2月,復為日本侵略軍所占,曾建立極為短暫的日偽政權。
民國34年(1945年)9月21日,由我國收回,以廣州灣范圍劃設市治,定名“湛江市”。 1946年1月15日成立湛江市政府,為省轄市,并隸屬廣東省第七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民國37年(1948年))3月改隸屬第八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民國38年(1949年)5月,改隸十四區行政督 察專員署;公署設于湛江。
1949年12月19日,湛江解放仍為省轄市。
1952年11月起,先后歸屬粵西區行政公署、湛江專區專員公署、湛江地區行政專員公署。
1983年9月地區與市合并為湛江市,為省直轄市。
廣東湛江歷史文化介紹-民俗文化
湛江市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傳統文化資源十分豐富。
近年來,湛江市結合本地實際,大力推進文化大市建設,特別是省第十次黨代會明確提出加快建設以湛江為中心的粵西城鎮群之后,湛江市加大了文化建設力度,挖掘、整合、保護和利用具有民族傳統和地域特色的歷史文化資源,著力打造具有湛江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大力構建粵西文化中心。
湛江紅土文化-湛江民間藝術(6張) 湛江市現有民間藝術120多種,盛行30多種表演藝術,民間藝術資源十分豐富。幾年來,通過深入挖掘和不斷創新,培育和再現了遂溪醒獅、吳川飄色、東海島人龍舞等一批民間藝術精品。其中,醒獅這一傳統表演藝術,已逐步走向全國、走向世界。“中國醒獅之鄉”遂溪縣飲譽海內外,幾年來獲得了無數榮譽。2003年,該縣文車醒獅團應國家文化部的邀請,參加了當年“中法文化年”活動,并以高樁醒獅跨越3.6米的成績創下基尼斯世界紀錄,2006年又獲得中國民間藝術最高獎“山花獎”和廣東省第七屆魯迅文學藝術獎。2004年,該縣許屋醒獅團應邀參加了當年的上海國際文化節。
湛江市文化遺產豐富,“湛江醒獅”和“東海島人龍舞”被列入國家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雷州石狗”被列入首批中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吳川飄色、雷州石狗、雷州姑娘歌、遂溪醒獅、東海島人龍舞和廉江舞鷹雄等6個項目被列入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2005年,湛江市成功舉辦了湛江紅土文化藝術節,全市共有3000多名農民演員參加了90個節目演出,全面展示了湛江民間藝術的風采。
[注:湛江遂溪文車醒獅團應邀參加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的表演]
雷州半島歷來是南北文化交流活躍的地方,中原文化與雷州本土文化在此相互激蕩交融,南宋末年,因逃避戰亂,幾十萬閩南的莆田人移民到現在的湛江地區,帶來了閩南文化,豐厚了雷州半島的文化積淀,造就了眾多歷史文化名人,如雷州市的陳瑸、陳昌齊,吳川市的林召棠(清代狀元)、陳蘭彬(中國首任駐美公使)等。2004年,為了激勵湛江人繼往開來,弘揚紅土文化,湛江市全面啟動“湛江市十大歷史文化名人”、“湛江市十大當代文化名人”評選活動,對陳瑸等名人文化進行了挖掘和保護,修復了陳瑸故居、陳蘭彬故居和林召棠紀念館等。本地媒體開辟了《紅土文化名人》專欄,推出孔雀屏、李蓮珠、陳湘、林奮等當代文化名人,形成了良好的名人效應。
幾年來,湛江市(shi)(shi)經過挖掘和保護,搶(qiang)救了(le)一(yi)批文(wen)(wen)(wen)物古跡,打造了(le)一(yi)批特(te)色文(wen)(wen)(wen)化(hua)名(ming)鎮(zhen)(zhen)名(ming)村(cun)(cun)。雷州(zhou)市(shi)(shi)被命名(ming)為粵西唯一(yi)的“國(guo)家歷史文(wen)(wen)(wen)化(hua)名(ming)城(cheng)”,吳(wu)川(chuan)市(shi)(shi)吳(wu)陽鎮(zhen)(zhen)被命名(ming)為“國(guo)家歷史文(wen)(wen)(wen)化(hua)名(ming)鎮(zhen)(zhen)”,雷州(zhou)市(shi)(shi)的潮溪村(cun)(cun)、東(dong)林村(cun)(cun)被命名(ming)為“國(guo)家歷史文(wen)(wen)(wen)化(hua)名(ming)村(cun)(cun)”,邦塘村(cun)(cun)被評為“中國(guo)最(zui)古老村(cun)(cun)莊”。徐(xu)聞縣(xian)建起了(le)“中國(guo)民俗攝影基地”,雷州(zhou)市(shi)(shi)農民李建華創辦(ban)了(le)中國(guo)最(zui)大(da)楹(ying)(ying)聯(lian)藝(yi)術碑廊———夏嵐北楹(ying)(ying)聯(lian)藝(yi)術碑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