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師Piet Blom 于1982-1984年建造。鹿特丹勇于嘗試與眾不同的新鮮事物。這些民宅建筑群的荷蘭文名為“Kijkkubus”,直譯過來就是立體方塊屋,主要由兩部分構成,房屋的入口和底部是一個封閉的圓柱體,上半部是傾斜的正方體。整個小區遠觀就像一個個緊緊相連的由巨大棒棒糖立成的陣,外墻鮮明的亮黃色,在不同光線下會顯現不同的光影效果,大老遠就能吸引游人目光。 方塊房子,或者稱為柱子房子,是荷蘭建筑師Piet Blom(1934-1999)的設計作品。38座方塊房子的建造自1982年開始,于1984年完工。Blom認為自己的設計就像一棵抽象的樹,整個社區就像森林。
立體方塊屋讓人想起可以通過柱子進入的樹屋。 Blom的創意是在城市中創造出村莊。在街道上,在小型企業、商店、學校和游樂場上發生著各種公共活動。生活在樓上的方塊屋子內進行,因此將公眾與私人結合起來。整座大廈其實是橫跨街道的行人天橋。市政規劃人員請Blom“裝飾”這座橋。從某種意義上說,方塊房子是一項建筑學的實驗,Blom在其中思考著形式、美學和空間效果,而不是出于功能性和實用目的。方塊房子看似傾斜,只有一點安置在柱子上,因此三面向著地面,另外三面向著天空。在方塊房子附近,你會看到鉛筆形狀的建筑(Potlood),這些是Blom設計的住宅大樓。
當地百姓形象地稱它們為樹屋。而這恰恰和該建筑的設計師荷蘭人皮伊特·布洛姆當初的創意不謀而合。布洛姆大師設想每棟房子都是一棵樹,整個建筑群連在一起就成為一片森林。目前,已建成使用的這片“森林”共有51座立體方塊屋,全部首尾相接,圓柱底部為開放的公共空間,設有商業網點和小型工作室;38座立方體為私人的居住空間,其他的則成為辦公場所、服裝店、小吃店和咖啡館乃至學校的一部分。
整個建筑群(qun)于1982年(nian)由鹿特(te)丹市政府出資興建,1984年(nian)竣工,作品(pin)尚未完(wan)成時(shi),便(bian)被搶購一(yi)空,目前全部(bu)為(wei)(wei)私人(ren)擁有,總占地(di)面積為(wei)(wei)6000平(ping)方(fang)米。每個立方(fang)體(ti)的層高為(wei)(wei)7.5米,使用面積100平(ping)方(fang)米左(zuo)右。物業(ye)經理艾德向記者介紹說,這些房子(zi)剛建成時(shi)的市價約為(wei)(wei)每套5.5萬(wan)歐(ou)元(合(he)人(ren)民幣55萬(wan)元)到(dao)7萬(wan)歐(ou)元之間,現已漲(zhang)到(dao)18萬(wan)到(dao)22萬(wan)歐(ou)元不(bu)等。現在(zai)大(da)部(bu)分住(zhu)戶是較(jiao)為(wei)(wei)年(nian)輕的荷蘭夫婦。不(bu)少(shao)房子(zi)是出租的,租金不(bu)菲,每月(yue)1300―1500歐(ou)元,可(ke)求租者絡繹不(bu)絕。也難怪,如此有個性的設(she)計加(jia)上如此好的地(di)段(duan)(距市中心(xin)僅(jin)一(yi)站(zhan)地(di)),哪個現代派能不(bu)心(xin)動呢?